班多村介绍
同德县巴沟乡班多村位于巴沟乡西部,地处黄河、巴曲河交汇处,距同德县城38公里,距巴沟乡政府20公里,平均海拔2860米。是一个藏汉杂聚的地区,全村现有农户81户,人口466人,劳动力278人,其中藏族425人,占总人口91.2%,汉族41人,占总人口8.8%。全村现有耕地1660.3亩,人均拥有耕地3.6亩,拥有各类牲畜2767头(只),拥有草场5.8万亩,畜均占有草场20.96亩。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村,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263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126万元,占生产总值的48%。牧业生产总值84万元,占生产总值的32%。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54元。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班多村牢牢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城市扶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加大“三农”投入的历史机遇,依托班多村人均拥耕地,畜均占有草场较多、土地肥沃、气候温暖适应发展种养植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和地处黄河、巴曲水交汇处,拥有红柳林区583亩独特的自然景观及黄河上游班多水电站隔河相望有利的区位优势,依靠各族群众辛勤劳动。农牧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各族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经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由于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农牧业生产经营粗放,单位面积、牲畜产出较低,农牧业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发展潜力较大。红沙柳林区旅游景点设施简陋,管理水平较低,使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势的区位没有有机结合起来,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效益较低。班多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处于低水平的温饱阶段。 村“两委”班子在客观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条件和制约因素,利用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基础上,将发展现代种植业、特色农区畜牧业、红沙柳林区旅游业作为班多村的三大主导产业。改善村级医疗卫生条件,修建高标准老年娱乐中心,着力改善民生。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修农田支毛渠,平整土地、引进良种,推进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为突破口,加快中低田改造步伐。以引进优质奶牛,高产绒山羊,建设高标准牲畜畜棚,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为抓手,提高单位牲畜产出。加大旅游景点改造,转变旅游产业管理理念,将旅游产业培育成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加大村级医疗卫生室投入,改善村级医疗卫生条件,基本实现群众健康免疫和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建设班多村老年娱乐活动中心,购置必要的保健与娱乐设施,满足老年人文化、娱乐的需求。 班多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村“两委”班子在客观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条件和制约因素,利用国家支持“三农”政策的基础上,将发展现代种植业、特色农区畜牧业、红沙柳林区旅游业作为班多村的三大主导产业。改善村级医疗卫生条件,修建高标准老年娱乐中心,着力改善民生。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整修农田支毛渠,平整土地、引进良种,推进先进实用农业技术为突破口,加快中低田改造步伐。以引进优质奶牛,高产绒山羊,建设高标准牲畜畜棚,推广先进养殖技术为抓手,提高单位牲畜产出。加大旅游景点改造,转变旅游产业管理理念,将旅游产业培育成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加大村级医疗卫生室投入,改善村级医疗卫生条件,基本实现群众健康免疫和小病不出村的目标。建设班多村老年娱乐活动中心,购置必要的保健与娱乐设施,满足老年人文化、娱乐的需求。
班多村地区行政机构
班多村景点列表
-
-
石藏寺
石藏寺 石藏寺亦称“藏寺”、“什藏寺”等,藏语称“藏噶尔端珠惹卜丹林”,意为“石藏义成极坚洲”。位于县治南偏东,在今河北乡东12公里的石麻地方。由第一世藏班智达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一世藏... [全部]
-
-
唐乙亥古城遗址
唐乙亥古城遗址 唐乙亥古城遗址位于巴沟乡上才乃亥村东北部150米的唐乙改台上。该古石头城遗址四周有十几米深的沟,西南为台地,下临悬崖,台地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 [全部]
-
-
斗后索古城遗址
斗后索古城遗址 斗后索古城遗址位于县政府东10公里左右的尕日干曲北岸,为唐汪文化遗址。1983年县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斗后索古城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兔儿滩遗址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