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南社区介绍
沟南村位于金平区西北部,东与湖头村相邻,西与鮀江街道山兜村隔溪相望,南接月浦村,北靠汕揭公路,交通方便,面积1平方公里。古地名紫菔陇,村前村后,翠竹古榕,田径园林,村东门有对联:“翠竹献瑞、紫菔呈祥”。南宋度宗咸淳年间,潮州韩山许兆基第四子许弘烈来此创基,从事耕耘,繁衍子孙,逐渐形成沟南村,至今已有700多年。2003年有居民445户,1850人,村民大多数为许姓。 全村有耕地600多亩,村民大部分从事农业生产,主种水稻、地瓜、花生、甘蔗。禽畜饲养生猪、“三鸟”等。淡水养殖为一大副业,大池乌鱼远近闻名。 解放后,沟南村先后归属澄海县、汕头市郊区、金园区、金平区所辖。1952年,沟南、湖头、山兜并为铁西乡;1961年改称铁西大队;1973年撤铁西大队,成立沟南大队;1984年改称为沟南乡;1987年4月改名为沟南村民委员会;1993年更称为沟南管理区办事处;1999年改为沟南居民委员会;2002年4月称沟南社区居委会。属汕头市金平区月浦街道管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沟南村开辟了工业小区,创办和引进企业20多家,改变过去纯农经济格局,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沟南村的民居建筑主要以“下山虎”、“四点金”等潮汕民居传统建筑风格为主,祠堂、家庙、“大夫第”、“儒林第”等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遗存的麒麟壁、尚书里(巷),体现了沟南世代“耕读传家”的传统精神。村中正月二十的老爷会“标豆狮”、五月节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文化传承至今。 清乾隆年间(1772),沟南第十五代裔孙许永名迁至番禺,数代后名人辈出,成为广州一个名门望族(广州有卖麻街金高第街许之盛誉)。广州高第街许氏凡中举致仕者,均回故里沟南树旗杆旌表、建尚书里。逢年回村祭祖。全村旗杆墩18座,仅大宗祠两侧夹墙中就有12座。中进士、举人者皆旌表其中。清嘉庆至光绪年间,该村子孙有进士、举人共20多人。祠内原匾额40余块,现残存的有雍正十一年“进士”和嘉庆十四年“文魁”的匾额。还有慈禧赏赐的“全福榜”。还有受清嘉庆元年仁宗赐圣旨表彰的河源县训导许梦榜,圣旨用汉、满文书写,现完好保存在村。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沟南许氏家族出现不少著名人物:有清代的工部、礼部尚书许应骙,浙江巡抚许应鑅,抗英功臣许祥光;有辛亥革命元勋、随孙中山南征北战的军事家许崇智;有为全国解放做出奉献的“地下”0人许锡缵;有红军将领许卓,革命烈士许怀仁;有原中山大学校长、教育家许崇清,中华女杰许广平等。 有关专家把沟南视为研究潮汕历史文化,考证潮汕历史沿革的资源。2002年金平区政府及有关单位投入100多万元,协助村开发沟南许地民俗文化旅游区。以历史文化展览为主的旅游工作正在逐步展开。
沟南社区地区行政机构
沟南社区景点列表
-
-
华坞林氏宗祠
华坞林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大华街道华坞居委大路22号,坐北向南,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通面阔14.8米,通进深23.7米,建筑面积305.76平方米,两进一天井一拜亭格局,贝灰转杉木结构,主体... [全部]
-
-
柯氏宗祠
柯氏宗祠位于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大场居委金场南街中段,始建于清代,坐东北向西南,通面阔27.4米,通进深22米,占地面积为971.05平方米,建筑面积602.8平方米。两进一天井格局二伙巷格局... [全部]
-
-
准清庵
汕头市龙湖区鸥汀街道西畔村斋堂巷5号准清庵,创自明末,由港台和当地善信乐捐巨款,住持释长庆操劳,已重建一新,于1994年1月20日落成开光,以荟萃潮汕当代众位僧俗名家撰书联匾而闻名遐迩。 它由明末鸥... [全部]
沟南社区特产列表
-
-
汕头牛肉丸
汕头牛肉丸是广东省汕头市的特产。汕头牛肉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一般可分为牛肉丸和牛筋丸两种,牛肉丸采用纯鲜肉打制,肉质细嫩,口感松脆;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嫩筋,使之味道更香,弹性更强,口感爽脆、柔嫩,... [全部]
-
-
老妈宫粽球
老妈宫粽球是广东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以糯米为主料,外形为六角球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是一种口味独特的粽子。该小食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由张强德父子创立。 1920年,张强德父子在汕头市升... [全部]
-
-
龙盛罗非鱼
龙盛罗非鱼 罗非鱼是一种热带性鱼类,原产非洲。形似鲫鱼,又称非洲鲫鱼。由于它具有生长快、繁殖快、适应力强等许多优点,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养殖鱼类之一。罗非鱼属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水域中主要摄食浮游植...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