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河南 南阳 新野县 上庄乡 小陈营村

小陈营村介绍

小陈营村位于新野县城西北20公里,距上庄乡政府机关驻地西北7公里的邓新交界处。东隔礓石河与柳坡行政村相望,西与邓州市汲滩镇相接邻,南连彭桥行政村,北与陈家道行政村接壤。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5公里。 建置沿革、人口民族 村委会驻小陈营。小陈营村辖小陈营、上河、灵官殿、袁庄、王钦5个自然村。小陈营明未,陈洪勋从今邓州市刘营迁此定居,时因户少故名。王钦清后期王钦从邓县五龙庙迁此地居,以人名代村名。袁庄清后期袁姓由今邓州市白牛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灵官殿明中期赵姓居此,因礓石河东岸有一赵庄故名,后因村东有座灵官庙,商旅行人多焚香住宿殿内,久之以灵官殿代村名。曾改名为和平村。1981年复名灵官殿。上河传明末李、王、孙三姓居此,时孙姓户多,取名孙家。1950年治理礓石河时,于村南修座退水闸,因村庄位闸北,故易名上河。1948年,小陈营村属邓北县白牛区汲滩乡,1950年属新野县王集区马集乡。1951年属王集区贾庄乡。1958年属王集公社彭桥大队。1975年和彭桥大队分开,属上庄公社为小陈营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小陈营村委会。2003年,村委辖五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30户,1589人。其中,男809人,女780人。全部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8%,中学文化程度75%,高中文化程度3%。有陈、王、杨、李、张、刘、柳、史等54个姓氏。 自然状况 小陈营地处新(野)邓(州)两县市交界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质为黑粘木。环乡柏油路横贯南北,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繁多,除寒热带外,任何植物都适宜种植。家边、沟边、路边、河边的蒲公英、野菊花、车前草、构杞、千年见、地骨皮、茵陈、何首乌、防风、香附、苍耳、益母草、猪牙草、旱连草、绞股蓝等上百种中草药随处可见。 主要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得以彻底解放,经济发展较快。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6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农业经济作物种植全村有耕地2452亩,人均1.6亩。20世纪70年代,农村以生产队为基础,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以红薯、红薯干(面)为主,当时,流行着“前院到后院,都是红薯面”的顺口溜。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棉、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全村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大豆为主,间有绿豆、红薯、芝麻等。1978年,全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10亩,总产78.2万公斤,亩产26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450亩,总产2.3万公斤,亩产50公斤。199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3200亩,总产86.4万公斤,亩产270公斤;棉花面积900亩,总产8.1万公斤,亩均90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3400亩,总产95.2公斤,亩产28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100亩,总产2.225公斤,亩产皮棉74.5公斤。2001年起,先后在所辖区域种植速生杨树1万6千株。 畜牧养殖 解放前至1958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种化发展。1993年,全村大牲畜、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10头、605头、458头和1757只,肉类总产量44吨,禽蛋产量38吨。2003年,全村有养牛专业户5家,牛存栏量150头,生猪350头,羊700只。养牛专业户陈喜安,养牛15头,年收入2万6千元。养猪专业户袁德良,年养猪50头,收入2万元。村坑塘水面102亩,年收入30余万元。特别是养鱼专业户陈金迎,每年收入达1万多元。在专业户的带动下,养殖业迅猛发展,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农业机械 解放后,靠牛拉犁耕地,牛拉车运输,逐步由机械所取代。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2台,电动机、柴油机25台,农用水泵15台。1993年,有手扶拖拉机45台,四轮拖拉机6台,农用水泵45台,脱粒机5台,弥雾机4台。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270台,四轮拖拉机8台,农用水泵280台。村耕、种、犁、耙、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农田水利建设 我村东靠礓石河,西临湍河、赵河历史上一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水患不断。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建设,两次疏通礓石河,改道梁子沟,加固整修河堤,修建桥梁,规划方块田,开挖排水沟,平整土地。并在礓石河修防洪泄水闸2处。有效控制了洪水灾害。打机井58井,实现了雨涝能排,天旱能灌。社会事业教科文卫建国前,村无小学。1950年在灵宫庙建一座小学。1969年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后三移校址。1979年,礓石河、赵河发洪水,校舍全部倒塌,由原来的土木结构重建成砖木结构。1993年,将砖木结构房改建成砖混结构房。并对校园进行了硬化和绿化。在校学生达360名。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5%。村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工作,先后多次聘请省、县、乡科技人员为村民传授科技知识,指导村民种植、养殖、施肥、用药以及政策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知识,受益人达3000多人次。科技知识的普及,棉花、玉米改过去的大田直播为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提高了产量、品质、增加了效益。科学使用化肥,合理配用农药及化学除草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科学技术减少农民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使农民提高了收入。 建国后,村先后组建了秧歌队,曲剧团、文艺宣传队和电影放映队。2003年,村有电影放映机一台,投影机一台,还有青年之家图书室等,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5%。 建国前,村少医缺药,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3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加到7人。2003年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糠菜饭,穿的是破烂衣。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比例占65%。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5%。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个人储蓄不断上升。住房质量由原来土坯墙薄扎瓦的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楼房。由70年代的人均12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30平方米。穿衣由过去单一的黑、白、蓝布衣变为色彩丰富、款式新颖的中、高档服装。村民拥有自行车、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电话、电视机、手机数量逐年上升。

小陈营村地区行政机构

小陈营村景点列表

汉议事台
汉议事台

汉议事台,原名议事堂,是三国时刘备和诸葛亮当年议事的地方。议事台始建于汉代,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为议论军国大事特意修筑的,台呈圆形。魏晋以后,因屡遭兵燹,台堂坍塌,几乎废弃。至明万历年间重建,... [全部]

汉桑城
汉桑城

汉桑城是一座世界上最小而又最奇特的城。面积十多平方米,城高2。7米,没有城门,没有城楼,只有11个城堞。城内上有一株枯枝苍劲、霜皮虬柯的桑树。据传此桑乃关羽常系战马之树。至明代,当地官府又为古桑砌一... [全部]

小陈营村特产列表

新野甘蓝
新野甘蓝

新野甘蓝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特产。甘蓝是世界卫生组织曾推荐的最佳蔬菜之一,也被誉为天然“胃菜”。新野甘蓝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新野,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属汉水流... [全部]

新野板面
新野板面

新野板面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特产。新野张飞板面起源于清朝,由谁创制已不可考,其以用料精、制作细、食之味美、久吃不厌而深受人们喜爱,成为能和郑州烩面、兰州拉面媲美的南阳地方主要面食之一。 在豫西南新... [全部]

汉华酒
汉华酒

汉华酒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特产。汉华酒具有窖香浓郁,绵甜醇厚,入口爽净,余味悠长的独特风味,以其香味突出,口感正,不上头,不刺喉,不口渴等特点,得到了消费者青睐。 据历史记载,东汉刘秀反莽起义,攻... [全部]

新野皮南肉牛
新野皮南肉牛

新野皮南肉牛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的特产。皮南肉牛是皮埃蒙特牛和南阳黄牛杂交改良的后代牛。皮毛细薄,皮质致密,富有弹性,是生产高档皮革的理想原料;肉质细嫩,色鲜味美,蛋白质和维生素A含量高,脂肪和胆固... [全部]

苏呼欧拉羊
苏呼欧拉羊

苏呼欧拉羊是青海省河南县特有的畜种,是经过野生盘羊和藏系绵羊不断杂交、繁育后形成的皮肉兼用型优质羊种。2005年9月在首届青海省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展示会上被评为优质畜种。 生长发育快、产肉量高、肉质无...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