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家庄村介绍
桑家庄村位于黄庄镇东南5公里处,距钢城8公里。北邻东王家庄村,东南与葛八峪相望。全村175户人家,517口人,570亩耕地,2000亩山滩。 据《桑氏家谱》载:始祖桑玉财于明弘治年问(1488年)迁此建村,以姓名村桑家庄。现村中有5姓,以葛姓为主。 桑家庄村解放前曾分别属蒙阴县、博莱县、沂源县管辖;1958年属黄庄人民公社;1984年属黄庄镇东王家庄乡;1991年属莱芜市:1993年 该村被汶河分为两个自然村。每年夏季,山洪暴发,水流湍急,学生上学要家长护送,南岭上产的苹果、蜜桃也要靠肩挑人抬过河,给两岸人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遇到干旱年份,河水干涸,村里人畜吃水非常困难,人们眼巴巴地望着贫瘠的土地,只能靠天吃饭。 桑家庄村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参军参战的达50人之多,其中参军14人。在解放战争中,民兵爆破大王葛来福,牺牲于临朐,被誉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至今,他的坟墓还完好地保留着。据葛京峰老人讲,孟良崮战役时,他们组织担架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到前线阵地上去救我们的伤员,几天几夜顾不上吃饭。 新中国建立初期,桑家庄村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进展顺利。1958年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粮食丰产,却没有丰收。由于人们忙于大炼钢铁,大批粮食毁在了田中。 1964年,桑家庄人响应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号召,用锄头、镐头、锨头、抬筐挖了第一眼机井,使全村四分之一的土地得到了灌溉,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由于人口的增多,洪水的泛滥,人均占有耕地越来越少,吃饭仍是一件大事。葛京忠书记带领全村村民学大寨,于1977年改河道2000余米、垫地100余亩。1989年,葛来和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他首先带领村两委成员改变观念,提高经济意识,积极带领村民大搞荒山开发,封山育林,种植果树,山岭上修上了盘山路,荒山变绿了,水变清了。 1993年5月,市粮食局、莱芜日报社包村干部进驻该村。他们同村两委成员翻山越岭,走村入户,实地察看,帮助村民挖穷根。桑家庄有山滩2000亩,发展林果的优势得天独厚。他们首先在原有灭荒的基础上,对现有荒山统一规划,一次拍卖,合同公证。对特殊地段集体栽植,个人管理。仅用两个多月时间,便栽植红玉浆、北海等优质苹果3.4万株,板栗5000棵,当年达到了基本消灭荒山的目标,使山岭薄地变成了“绿色银行”。同时,他们帮助村民建起了小油坊和粮油代购点,年加工花生3万余公斤,兑入兑出粮油8万余公斤,仅此收入4万余元。在山上建起了蓄水池,完善配套了引水工程,使家家户户用上了甘甜的自来水。1996年3月,请来技术人员几经勘探设计,筹资12万余元,开始建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一座宽8米、长36米的高架板桥终于在汛期到来前落成了,该桥起名为“连心桥”。此桥的建成,结束了该村祖祖辈辈蹚水过河的历史。 早在20世纪70年代,村里克服了村民居住分散的困难,为村民架起了电线,家家接上了电,村民用上了电灯、电磨,看上了大彩电。1986年村级公路竣工使用,原来的“羊肠”小道不见了。苹果、蜜桃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外商主动上门收购,产销红火。 桑家庄,有辉煌的过去,更有灿烂的明天。勤劳的桑家庄人民会把它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桑家庄村地区行政机构
桑家庄村景点列表
-
-
棋山省级森林公园
棋山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莱芜市钢城区里辛镇东部,背靠全国大型企业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省道莱韩路,海拔596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 棋山,自然景色优美,人文古迹荟萃。莱芜古八景之一的“棋山柯烂”座... [全部]
-
-
汪洋台
汪洋台原名钓鱼台,是一座古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传说当年姜太公曾在此垂钓,故得此名。现在,以英雄名字命名的汪洋台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2年在吉山村村东发生了著名的吉山战斗,日伪军包围了原泰... [全部]
桑家庄村特产列表
-
-
莱芜牛心柿子
因其形似牛心而得名,树势强健,果实中大,平均单果重 100 克,最大 150 克。心脏形,橙红色,果肉细,纤维少,汁多,味甜,含糖量高,多数无核, 10 月中下旬熟。果实以个大、色艳、味甜、多汁著名... [全部]
-
-
莱芜文石
莱芜文石崛起于鲁中山区,这里山水纵横,地形复杂,特殊的地质地貌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天然奇石。这些奇石几乎遍布莱芜所有山区,主要分布在莱城东部的和庄乡和孝义北岭以及汶河南岸的丘陵山区。分布广、储量大,现正... [全部]
-
-
干烘茶
干烘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明代由皖入鲁,盛行莱芜,辐射齐鲁,福润万千黎民,史曾上贡朝廷,故有“齐鲁干烘”之美名。当今二十一世纪初,山东五福茶业创始人、齐鲁干烘复兴者——吕守祥,承前启后,磨砺十载...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