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泉村介绍
石家泉村位于莱城西北13公里,方下镇西部,辛泰铁路南侧。地处丘陵。北邻石泉官庄,东邻柳行沟,南邻鲁西村,西邻何家庄,村庄布局基本成正方形,村中有南北向水沟l条,把村庄分成两半。北有辛泰铁路,南有泰莱一级公路。全村298户,人口803,耕地面积1179亩。 据《许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许姓迁此。石姓早居,村北有泉,冠以姓氏,故名石家泉。后石姓他迁,仍沿用原村名。村中许、刘两姓居多,占94%。 建国前,村内有自卫团等组织。以刘宗州、刘宗汉为首领。建国后,村民以单干为主,于1957年属兰沟乡管辖。1958年春,划鲁西乡管辖,同年秋改称鲁西人民公社,石泉村属鲁西人民公社。1959年撤销鲁西人民公社属方下人民公社,后为方下镇至今。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辛庄保•石家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石家泉村村民团结互助,共奔社会主义康庄大道。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4年建立合作社,许效忠为社长。1956年跨入初级社,1957年进入高级社,1959年进入人民公社。 石家村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富于爱国主义精神,为争取民族解放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历史上的历次战斗中有许多革命志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战胜利后,在土改中分到土地的翻身农民积极参加解放战争,出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一大批先进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保家卫国,为祖国的安定和安全做出了贡献。有一批同志以卓越的功绩被提升为师级、团级干部.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谱写了石家泉村光辉的篇章。 石家泉村历来重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石家泉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三次迁址。1952年由村南迁址村中;1972年由村中迁址村东北角,新建教室20间。1988年,新建前出厦标准教室18间。在历次扩建学校中,石家泉村村民都以积极的态度捐款捐物,支持办学。与此同时,石家泉村支部、村委为鼓励村内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制定了每考入一名大中专学生奖励适当奖金的制度。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共考中大中专学生60余人,其中有8名学生考入本科大学。 勤劳智慧的石家泉村人,热爱生活,热爱家园。1951年开始,就出现了一批民间艺人,以吹唢呐为主,兼有其他乐器,组成了一支鼓队。他们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歌颂胜利,歌颂幸福,歌颂新生活。 石家泉村人祖辈耕耘这块土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1999年开始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村民更新种植、养殖观念。到2000年,种植业由原来的传统种植业一小麦、玉米周而复始地倒茬种植,调整为大面积种植生姜、大蒜,温室大棚开始出现在长埠岭上。为确保农田灌溉用上当家水,依靠群众的力量,挖方塘5处,总蓄水量30000立方米,方便了群众用水。种植业每年人均收入2000余元。在种植业调整的同时,养殖业也一拥而上,2000年至2001年,全村养羊达到1000余只。养牛业新上20多户,肉牛50多头;植桑养蚕户40多户,植桑面积200多亩。养殖业全村人均增收1000多元。2000年以来,支部带领群众继续发展各项事业,农村经济越搞越活,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石家泉村地区行政机构
石家泉村景点列表
-
-
莱芜黑龙潭
黑龙潭旅游区位于莱芜市西北40公里,是九龙、九天两条大峡谷的入口处,著名景点有黑龙潭、擎天崖等。黑龙潭水墨绿幽深,澄碧如玉,春秋季节,中午时分立于潭边,仰望晴空,可看到一颗明星,这就是著名的莱芜古八... [全部]
-
-
九龙大峡谷
横跨大王庄、雪野两个乡镇 ,穿越15座山峦,下自龙尾、上至房干,全长约10公里。谷中古树参天,两边奇峰突兀,山、泉、潭、瀑、洞分布于峡谷,至今保持原始风貌。有卧龙峡、杏花村、照壁峰、黑龙潭、龙女潭、... [全部]
-
-
香山景区
香山景区位于大王庄镇西部, 景区内山势蜿蜒曲折,大气磅礴,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资源独特,原始生态环境优良。 该区旅游形象定位为“生态文化风景区”,主要功能... [全部]
石家泉村特产列表
-
-
风味姜丝肉
主料:猪里脊肉配料:莱芜生姜猪肉是中国最主要的肉类食品。目前人们餐桌上重要的动物性食品之一。因为猪肉纤维较为细软,结缔组织较少,肌肉组织中含有较多的肌间脂肪,因此,经过烹调加工后肉味物别鲜美。猪肉为... [全部]
-
-
蒜仔酒香黑猪肉
莱芜黑猪肉——蒜仔酒香黑猪肉原料:莱芜黑猪肉1000克,蒜子200克,二锅头酒150克调料:精盐20克,鲁味鲜酱油100克,葱姜各10克。推荐理由:作为莱芜主要特产之一,莱芜黑猪以耐粗饲、抗病强、产... [全部]
-
-
莱芜口镇方火烧
莱芜口镇方火烧、热豆腐因其方形有别于多为圆形的火烧,故曰“方火烧”。而其制作工艺也有别于油酥火烧、千层火烧、庄户火烧等。制作方火烧不用发面而是死面。和面不用加料,只是用水和的硬些即可。但制作却是很讲...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