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云南 西双版纳州 勐海县

勐海县介绍

勐海县总面积5511平方千米。总人口30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勐海镇,邮编:666200。代码:532822。区号:0691。拼音:Menghaixian 行政区划 勐海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黎明农场。 历史沿革 2000年,勐海县辖2个镇、12个乡:象山镇、打洛镇、勐海乡、勐遮乡、勐混乡、勐宋乡、勐往乡、勐阿拉祜族乡、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格朗和哈尼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40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象山镇31280打洛镇24897勐海乡24500勐宋乡21906勐阿乡24897勐往乡13701勐混乡27114格朗和乡15641布朗山乡18358勐遮乡60330勐满乡19862西定乡14137巴达乡9957勐冈乡7488。 2004年,勐海县撤销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设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新设立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管辖原来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布朗族乡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乡政府驻原西定哈尼族乡政府驻地。 勐海是闻名中外“普洱茶”的故乡和我国产茶最早之地,有1700年前的野生“茶树王”和800余年前的人工栽培型茶树。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优质米,自古有“滇南粮仓”之称,是国家级粮食生产基地和糖料基地。境内热带亚热带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打洛是通往缅甸、泰国重要的省级口岸,边贸、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概况 位置面积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东接景洪市,东北接思茅市,西北与澜沧县毗邻,西和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6公里。东西最长横距77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县城勐海镇距省会昆明776公里,距州府景洪40公里。 历史沿革 汉代前,隶属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隶属益州郡。东汉光和年间,划归永昌郡。唐南诏时,隶银生节度。宋淳熙七年(1180年),境内设九勐土司地。元朝,属车里路军民总管府。明朝,隶属车里军民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为十二版纳,本县境内设四个版纳。清朝,沿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境内重置九勐土司地。民国元年(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民国二年(1913年),境内设勐遮、勐混(实驻勐海)两个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区设佛海县、南峤县、宁江设治局。1950年2月17日,境内解放。1951~1958年,建制几经变动。1958年11月,勐遮、勐海两县合并为勐海县至今,隶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行政区划2003年,辖6个镇,6个乡。即打洛镇、勐海镇、勐混镇、勐遮镇、勐阿镇、勐满镇、勐往乡、勐宋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全县12个乡镇下设个85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社区。 人口民族2003年,全县总人口为29.61万人,男15.15万人,女14.46万人;非农业人口4.68万人,农业人口24.93万人。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回族、佤族、汉族等2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25.56万人,占总人口的86.32%。其中:傣族11.55万人,占39.02%;哈尼族5.94万人,占20.06%;拉祜族3.74万人,占12.63%;布朗族3.20万人,占10.8%,是全国布朗族人口最多的县。 地理气候勐海地处怒山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属滇西南山原地貌区的西南边缘。境内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四周高峻,中部平缓。最高点在县境东部勐宋乡的滑竹梁子主峰,海拔2429米,属州内第一高峰。最低点为县境西南的南桔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35米。有大小河流159条,总流长1832.3公里,属澜沧江水系。有大小盆地(坝子)15个,5万亩以上的有勐阿、勐海、勐混、勐遮4个,其中勐遮坝23万亩,是西双版纳州最大的盆地,是水稻、甘蔗、鱼类主产地。打洛、勐板、勐往、勐满4个热区盆地盛产橡胶。属热带、亚热带西南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依海拔高低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均降雨量1341毫米,全年有霜期32天左右,雾多是勐海坝区的特点,平均每年雾日107.5~160.2天。 经济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勐海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1978年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0.91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58.7倍和6.06倍;工农业总产值10.09亿元,比1952年、1980年分别增长了55.6倍和3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6477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26公斤;各项存款余额16.3亿元。产业结构结构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结构比重由1995年的45:27:28调整为2003年的40:19:41。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93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1.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电视、摩托等一批高档消费用品进入广大农民家庭,有3.07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 农业1949年,勐海县农业总产值2364万元。1956年,开展和平协商土地改革和山区直接过渡,废除封建领主制,解放了生产力。1980年9月,勐海县率先在全州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当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就达1.16万元;粮食总产量9.77万吨,平均亩产189公斤。90年代后,通过结构调整,形成以粮、茶、蔗为骨干产业,畜牧、水产、蔬菜、水果等全面发展的格局。改革开放后的24年间,农业总产值连年以6.41%的平均速度增长。被国家列为商品粮生产基地县、茶叶出口基地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电脑农业示范区、糖料生产基地县和农业机械化示范县,被省列为养牛综示区、良种猪综示区。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6.7亿元;粮食面积44.6万亩,产粮13.1万吨,孔雀牌“201”、“408”、“502”优质米享誉省内外;茶叶面积21.5万亩,产茶8202吨;甘蔗面积24.5万亩,产蔗120.6万吨;蔬菜面积8.0万亩,产菜3.2万吨;生猪存栏17.2万头,肥猪出栏8.6万头;大牲畜存栏8.3万头,牛肉产量0.123万吨;水产品3990吨;农村经济总收入8.9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49亿元。 工业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以制茶为大宗,另有制樟脑、纺织、造纸、制伞、制陶、铁农具、银饰品加工等作坊。到2003年,已建成制茶、制糖、制樟、采煤、发电、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门类,全县工业总产值3.4亿元,分别比1952年、1980年增长736倍和11.2倍。主要工业产品中,食糖12.95万吨,精制茶1861吨,发电量10326万千瓦小时,原煤0.5万吨,黄金113.88公斤。勐海茶厂生产的产品先后获国优、部优、省优奖38个,普洱茶、红茶为重要品牌,“红碎一号”曾获国优银质奖,“七子饼”荣获全国保健产品“金鹤奖”。该厂已形成集种植、原料采购、成品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产品有红茶、绿茶、普洱茶、紧压茶4大类107个花色品种,年生产规模7500吨。勐阿糖厂生产的“甘林牌”白糖多次荣获省部级奖,产品畅销四川、贵州、江苏等省市,出口缅甸、老挝、俄罗斯等国家,1996~2000年,实现利润居全省同行业首位。 旅游、边贸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旅游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特点,以打洛口岸为切入点和带动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对外开放,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00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7亿元,其中-出境游客14.8万人次;实现边贸总额3.88亿元,边境经济技术合作700万元,边民互市2.1亿元,边境小额贸易1.4亿元。在中缅经济合作中,勐海县帮助缅甸第四特区以茶、粮、蔗、橡胶等经济作物及商贸、旅游替代罂粟种植,创造了绿色禁毒工程—替代种植“勐海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增进了中缅友谊和合作,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社会事业2003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8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职业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小学194所,幼儿园3所;有教职工2928人,在校学生4.99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8.56%,巩固率99.15%,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医药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健网建设得到了加强,各类医疗机构中,县属卫生单位17个,乡镇卫生院10个,拥有病床654张,每千人拥有2.2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581人,其中正高职1人,副高职4人,中职74人,乡村医生302人;各种传染病已下降至431.55/10万,疟疾发病率由1953年的12110.65/10万降至2003年的4.87/10万,全县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了县、乡、村、社网络建设,2003年,全县计划生育率达91.3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7‰。科学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0%,1997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九五”期间,科技投入累计439万元,获科技奖39项。有图书室41个,藏书量4.6万册;有专业文化工作者84人,固定表演厅(场)30个,各种文化娱乐场所30个,业余文艺演出队134支。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县12个乡(镇)已有11个乡(镇)达到“云南体育先进乡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7%和90.5%。 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在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全县涌现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1家,州级文明单位(文明村)46家,县级文明单位(文明村)143家,“五好”文明家庭2181户;12个乡镇中有103个村7043户农户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各级组织认真贯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条例,依法行政。广大农村建立健全了乡规民约,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持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不断加0毒工作力度,及时开展“严打”专项斗争,全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以下地名与勐海县面积相当:辽宁丹东凤城市四川阿坝金川县河北承德隆化县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黑英山乡广西百色田东县西藏那曲安多县强玛镇新疆伊犁州霍城县云南文山州富宁县四川阿坝小金县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额吉淖尔镇广西百色田林县

勐海镇
勐海镇
打洛镇
打洛镇
勐混镇
勐混镇
勐遮镇
勐遮镇
勐满镇
勐满镇
勐阿镇
勐阿镇
勐宋乡
勐宋乡
勐往乡
勐往乡
格朗和哈尼族乡
格朗和哈尼族乡
布朗山乡
布朗山乡
西定乡
西定乡

勐海县地区行政机构

中医管理局 中国致公党勐海县委员会 中心血站 中招办 九三学社 乡镇企业局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二轻工业局 交通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人事局 人劳局 人口与计生委 人才市场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人民政府办公室 人民政府参事室 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人民政府研究室 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 人民防空办公室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体委 体育局 供电公司 供销社(供销联社) 信息产业局 信访局 党史研究室 公安局 公安消防局 公路总段 公路管理局 共青团委 共青团市委 农业局 农机所 农科所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 化工局 医疗保险局 卫生局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改委 台办 台盟 司法局 商务局 园林局 国土资源局(国土局) 国家保密局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有资产管理局 国际交流中心 图书馆 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地方税务局(地税局)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震局 城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 外事侨务旅游局 外事局 外商服务中心 妇幼保健院 妇联 委党校 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委宣传部 委政府招待办 委政法委员会 委政研室 委组织部 委统战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监局 审计局 工业促进局 工业局 工商业联合会 工商局 工商联 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政管理委员会 干部培训中心 广播电视局 广电局 建设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归国华侨联合会 德育办 志愿者协会 总工会 房产管理局(房管局) 扶贫办 扶贫开发办公室 投资促进局 投资管理中心 拆迁办 招商局 招投标中心 政协委员会 政府办公室 政府口岸办公室 政府新闻办公室(外宣办) 政府采购办公室 教师进修中心 教科所 教育局 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文化局 文物局 新闻出版局 旅游局 无线电管理局 机关事务管理局 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 机构编制委员会 机械工业局 林业局 武装部 民委 民建 民政局 民族宗教事务局 民营局 民进 民革 气象局 水产局 水利局 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水电管理局 海事局 海外联谊会 消费者委员会 渔政局 烟草局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版权局 物价局 电信分公司 电力局 电子工业局 电教中心 畜牧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盐业局 监察局(监察室) 监狱管理局 知识产权局 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委) 科学技术局 科技局 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移动分公司 粮食局 精神文明办 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纪委监察局 经济信息中心 经济委员会 经贸委 统计局 编委 老干部局 老龄委 职教中心(办) 自考办 行政服务中心 规划局 计生委 财政局 质监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路政中心 路政局 路政执法局 车管所 轻工业局 运输管理局 退安办 通信管理局 邮政局 邮政管理局 采购办 防雷办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勐海县景点列表

勐混景恩塔
勐混景恩塔

景恩塔傣语称为"塔景恩",因建在"广景恩"山上而得名,此塔是勐海地区的中心佛塔。据塔碑文记载:景恩塔原属单塔,先后在傣历141年(公元779年,唐),傣历1133(公元1771年,清),傣历1139... [全部]

古茶王
古茶王

据专家们研究考证,西双版纳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是人类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这可以从两株古茶王得到证实。这两株古茶王现已成了考察研究的活标本和旅游观光的新景点,特别是一些茶学家、植物学家对此十分感兴趣。... [全部]

边镇打洛
边镇打洛

边镇打洛,距景洪134公里,位于勐海县西部,与缅甸小勐拉接壤,是国家二级口岸。打洛是傣语译名,意为“多民族混杂聚居的渡口”,自古以来,这里就居住着傣、哈尼、布朗等民族,现人口为1.6万。打洛气候湿润... [全部]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 曼短佛寺,位于勐海县城西南面的昆烙公路边上,距县城约10公里。是当地傣族从事宗教文化活动的中心。曼短佛寺傣语称为"瓦拉扎探"。 据史籍记载,此佛寺始建于公元950年,距今已有1049年,是... [全部]

曼垒母子塔
曼垒母子塔

曼垒母子塔 西双版纳曼磊佛塔位于勐海县勐遮坝东南佛双公路7公里处的曼垒村后山顶上,有大小两座,大塔高20米,小塔高15米,塔基均为四方形,塔身为八面体。两塔顶端有金属饰品,其间有两座小佛寺。母塔高9... [全部]

勐海县特产列表

勐海茶
勐海茶

勐海普洱茶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特产。普洱茶茗重天下,勐海茶香飘万里。 勐海,无愧于“普洱茶圣地”的美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勐海茶优质的原料;源远流长的种茶、制茶、贸茶历史,积淀出茶深厚的... [全部]

西双版纳柚子
西双版纳柚子

西双版纳柚子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特产。柚子俗称大泡果,西双版纳傣语称“麻景掌”或“麻哦”。西双版纳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景洪,橄榄坝,勐仑,勐腊等低海拔河谷盆地。 柚子树属芸香料果木,植株强健,分枝较... [全部]

傣族酸肉
傣族酸肉

傣族酸肉是指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善于腌渍酸肉,所腌酸肉,以西双版纳旅游食品中酸牛筋和酸牛头脚最具特色。 西双版纳傣族所腌酸肉,以西双版纳旅游食品酸牛筋和酸牛头脚最具特色。 西双版纳酸牛筋:以牛筋(主要... [全部]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 [全部]

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其余分散在临沧地区的云县、镇康、耿马、双江和思茅地区的澜沧、景东、景谷、墨江等县。 布朗族男子上穿对襟无领短衣,下穿黑色肥大长裤子。头...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