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 首页 四川 凉山州 美姑县

美姑县介绍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大凉山黄茅埂西麓。县域介于东经102°53′~103°21′,北纬28°02′~28°54′之间。东邻雷波县,西接越西县,南连昭觉县,北毗峨边彝族自治县,西北与甘洛县连界,东北同马边彝族自治县接壤。县境南北长94.8公里,东西宽46.4公里。县域实辖面积2731.6平方公里,常耕地面积24.3万亩,农村人平占有耕地1.69亩。全县辖8个区,1个镇,44个乡,291个村,1475个村民小组;有34276户,151024人,其中彝族146649人,占总人口的97.1%;汉族4346人,占2.88%;回、蒙、苗、畲、藏等民族(均为城镇人口)29人,占0.02%。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29人。县人民政府驻地巴普镇,位于东经103°07′,北纬28°19′,海拔2082米,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西昌市170公里。 美姑春秋至秦、汉时期隶属邛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美姑河畔置卑水县,辖美姑地区,隶属越巂郡。齐梁时期废卑水县,美姑隶属巂州。隋、唐时期隶属越巂县。唐懿宗咸通十四年(873)至宋代末,美姑属彝族阿都部和沙马部管辖。元、明至清初,美姑分别由利利、沙马、阿卓土司管辖。清乾隆、嘉庆时期,土司先后被各黑彝家支驱走,美姑地区为各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统治。清宣统二年(1910),析西昌县置昭觉县,美姑中部、南部和西部划属昭觉县,东部和东北部分别划属雷波县和马边县。但各领县均未在境内设置政权机构,实为黑彝家支统治。民国时期仍由各黑彝家支分割统治。 1952年4月30日,建置美姑县,辖美姑东部和南部地区,县治所甲谷。1956年5月24日,建置洪溪县,辖美姑北部地区,县治所依果觉。两县均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20日,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县治所巴普,隶属关系不变。 美姑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交汇处,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大风顶、黄茅埂、连渣果峨、阿米特洛、瓦侯能和等大山分别位于县境的东部、西部和北部,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北部最高海拔4042米,东南部最低海拔640米。境内属低纬度高原性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1.4℃,常年日照充足,年日照1790.7小时。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814.6毫米,但降水量北部多南部少,分布不均。冬季长达135天,年均霜期125天。境内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有冰雹、暴风雨、泥石流、干旱、寒潮霜冻、低温等。 县境内地层除第三系、石碳系缺失和震旦系未出露外,其余均有出露,出露面积最广的是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罗系。地下矿藏种类较多,已初步勘探和开发利用的主要有玄武岩、铁矿、煤、铜矿、石灰石、石膏、硫矿、铝矾土、水晶石等。土壤有17个土类,以黄棕壤、暗棕壤、紫色土、草甸土为主。 县境内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全县大小河流和溪沟159条,总长287公里。东北部的瓦侯河流入马边河,属岷江水系,河流全长45公里;美姑河(含下游溜筒河)由北向南出境流入金沙江,境内干流总长142.5公里。全县河流年泾流量2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91.01万千瓦,可开发量57.82万千瓦。美姑河流域地质地形条件最好,上游是兴建龙头水库的最佳河段,下游有集中的自然落差,尔其乡境至柳洪乡境13公里河段比降高达30.5‰,水能资源集中程度为全河之冠,发展水电前景广阔。 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仅天然乔木树种就有150余种,50个科65属。用材树种主要有杉、松、杨、桦、桤木等。1990年林地面积109.15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9.96%;森林面积3.9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641.41万立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为14.5%。 野生动物和野生药材种类繁多。野生动物有187种,分属62个科。受国家一类保护的动物大熊猫等5种,二类保护的有猕猴、小熊猫、白腹锦鸡等27种。野生药材主要品种有103种,其中名贵药材有天麻、贝母、虫草等。 位于县境东北部的四川省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因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优越,成为第三纪或更古老的生物“避难所”。区内珍稀动物大熊猫等29种,珍稀孑遗植物有珙桐、银杏、连香树、红豆杉等30余种。保护区被科研工作者称为“很有价值的生物基因库”,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大自然博物馆,誉为一颗“绿色明珠。” 历史沿革 凉山彝族,古泛称“西南夷”,“故邛都国地”。春秋、秦至汉初,美姑属邛都。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邛都为越巂郡,在美姑河畔置卑水县,辖美姑地区。 东汉、蜀汉、晋至刘宋时期(25~479),卑水县仍隶属越巂郡。 齐梁时期,齐高帝建元元年至建元四年(479~482),改越巂郡为越巂僚郡,废卑水县。美姑属越巂僚郡。梁武帝大同三年(537),越巂置巂州,美姑属巂州。梁简文帝大宝元年至成武帝永定二年(550~568)后,巂州荒废。 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置西宁州,不久改为严州。美姑地区隶属严州。 隋文帝开皇六年(586)严州改为西宁州,置越巂县。十八年(598)改西宁州为巂州。美姑隶属巂州越巂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罢巂州置越巂郡,美姑隶属越巂郡越巂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越巂郡为巂州。美姑隶属巂州越巂县。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巂州为地方政权南诏所据,置建昌府,美姑隶属建昌府,咸通十四年(873)起至宋代末,美姑属彝族阿都部和沙马部管辖。元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土官流官并存。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析建昌府地置总管府,并置建昌路,设里州,美姑隶属里州,初属四川,后隶云南。 明初沿袭元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洪武十五年(1382),置建昌卫指挥使司,美姑仍隶属里州。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凉山腹地置“凉山夷部”,废里州,美姑属“凉山夷部”,分别由利利土司、沙马土司管辖。 清雍正六年(1728),改建昌府为宁远府,并置西昌、冕宁、盐源三县,美姑属宁远府西昌县。清乾、嘉(1736~1820)时期,利利、沙马、阿卓土司先后被黑彝家支逐出美姑地区。宣统二年(1910)分西昌县增置昭觉县,美姑大部分属昭觉县,小部分划入马边、雷波县管辖。实为黑彝家支割据的地区。 民国时期(1911~1949)美姑实际上无行政机构。由阿侯、阿陆、苏呷、恩扎、甘、木坡、马、海来、莫说、阿支、舍培、阿卓、阿素、舍洛、吉觉等大小黑彝家支分割管辖。 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觉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隶属西康省西昌地区专员行政公署。美姑大部分地区隶属昭觉县,部分地区分属雷波、马边县管辖。1952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建置美姑县,县治所牛牛坝,隶属西康省西昌地区专员行政公署。是年8月,县治所改设甲谷。1956年5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建置洪溪县,县治所依果觉,隶属凉山彝族自治州。1959年6月,洪溪县并入美姑县,县治所迁巴普,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1990年美姑县仍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县境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介于东经102°53′~103°21′、北纬28°02′~28°54′之间;东西宽46.4公里,南北长94.8公里。全县实辖区域面积2731.6平方公里(含邻县提出有争议的面积227.33平方公里)。县域周界是:东北面:自树窝乡的阿捏拿比沿大风顶山脊至瓦西乡的觉都与马边县连界。东面:自瓦西乡的觉都沿黄茅埂向南经井叶特西乡、合姑洛乡、美姑县畜牧场、柳洪乡至乐约乡巴姑村与雷波县连界。觉都是美姑、马边、雷波三县交界处。南面:自乐约乡巴姑村向西北经柳洪乡折向西南经拉木阿觉乡、洛莫依达乡、莫尼乡至洛俄依甘乡,沿美姑河北上经九口乡至尔库乡合阿觉向西经竹库乡抵尔曲合普梁子向北,沿山脊经尔合乡至卡来依甘乡石普俄勒的尔曲合普梁子与昭觉县接壤。西面:自苏洛乡沿连渣果峨山向南经侯播乃拖乡、候古莫乡至卡来依甘乡石普俄勒村的尔曲合普梁子与越西县相连。北面:自龙窝乡向西经依果觉乡至阿米特洛与峨边县相连。西北:自依果觉乡的阿米特洛向西至苏洛乡的连渣果峨山脊与甘洛县接壤。阿米特洛是美姑、峨边、甘洛三县交界处。 第二节县名由来美姑县名由来有两说:一是“逸闻命名”说,“美姑”即彝语“莫古”的谐音,意译为“中心”、“腹心”。相传,彝族先民古侯、曲涅两大氏族自云南分道迁来凉山时会合于“莫古”(洛俄依甘乡境内),建县时“莫古”转写为“美姑”作县名。二是“以河名县”说,因境内有著名河流美姑河而得名。美姑河古称卑水,早在两千多年前(公元前111年),西汉时期在卑水河畔置卑水县时,就以河(水)名县,卑水更名为美姑河始于何时无考。清末民初的历史资料,即以“美姑”二字记此河流。1913年的《昭觉县志稿》和30年代出版的《昭觉概况资料辑要》中,图、文均有美姑河。洪溪县名由来是“以山名县”。因境内大山“惹夫洪基” (大风顶,海拔4042米)有“洪基”二字,初拟译转为“红旗”,经讨论上报批准,定译为“洪溪”,故以此命名。 人口民族 1949年前,境内人口数字无记载可查。 1949年境内人口总数为85748人,1952年建县时,全县总人口为87070人。至1958年,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奴隶社会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解放后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的过渡时期。此期内,人民从奴隶社会中解放出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人口出生率从1954年的25.49‰上升到1958年的26.79‰。但因刚结束奴隶社会制度,人民身体素质和医疗卫生条件还较差,加上其它非正常死亡因素,死亡率从1954年的9.53‰上升到1958年的11.91‰。到1958年底,全县总人口为97824人,9年间增加12076人,年均增长1.37%。 1959年,全县人口96154人。进入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1961年下降为5.71‰。人口死亡率上升,三年平均年死亡率60.999‰。最高年的1960年达98.59‰。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出现负增长,最高的1960年达—86.6‰。1961年全县总人口下降为83775人,比1958年减少14049人,下降率为14.36%。1963年,人口增长开始回升。 1964年,全县人口为83393人。此后人口增长较快,1980年全县人口达129819人,比1964年增长55.67%,年均增长2.24%,年平均出生率为46.56‰,死亡率17.8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76‰。1981年全县年末人口133040人。是年起,县内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出生率逐年下降,从1981年的41.88‰下降到1990年的24‰。死亡率持续下降,从1981年的18.01‰下降到1990年的10.34‰。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1年的23.87‰下降到1990年的13.66‰,人口猛增得到控制。1990年,全县总人口为151024人。人口增长进入有计划发展阶段,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类型转变。多孩率由1981年的34.3%下降到1990年的12.78%;计划生育率由1981年的59.45%上升到1990年的85.35%;节育率由1981年的10.18%上升到1990年的80.92%。 境内经济结构以农为主,林牧业为辅,大致可分为:河谷农业区、中山农业区、高寒农业区。解放前,因冤家械斗频繁,低山河谷地区气温高,疟疾等疾病流行,人口在地理分布上居住中山农业区的多,低山河谷地区的少。解放后,随着县、区、乡各级政权机构的设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分布逐步向低山河谷、公路沿线和县城、区乡转移。巴普镇是全县人口密度最大地区,1964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2.42人,1982年为281.07人,1990年为318.56人;沿公路干线的区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的有牛牛坝、洛俄依甘、农作等12个乡;离县城较远、交通不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人以下的有合姑洛等13个乡,距县城最远的树窝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55人。地区人口密度值差为310.01人。其余19个乡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100人。1990年底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5.36人。 建县前境内无城镇,均系农村人口。1952年建县后,始有政府机关干部、商贸职工、医务人员等城镇人口,随着地方工业、文化、教育、交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城镇人口逐渐增加。 境内聚居的彝族历史久远。相传彝族远祖“古侯”、“曲涅”两大氏族由“兹兹蒲武”(今云南昭通或贵州威宁一带)分两路北上渡过金沙江,汇合于“林木莫古”(洛俄依甘乡境内),逐渐发展到凉山各地。解放前,境内除彝族外,其它民族极少。在奴隶主买卖,掳掠的奴隶中,有部分其它民族也逐渐融化为彝族。解放后,境内其它民族逐渐增多,形成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民族结构。1964年全县共有彝、白、回、僮、蒙、汉等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的93.15%。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民族人口结构有所变化。1982年,有彝、蒙、回、藏、苗、满、畲、汉等民族,彝族占总人口的96.02%。1990年底,全县有彝、汉族等10个民族,彝族人口占97.1%。 行政区划 1954年10月,美姑工作-遣工作队分赴甲谷、巴普、牛牛坝、哈古以达、井叶特西、侯播乃拖地区开展工作,为设置政区作准备。翌年3月,首建甲谷区,并成立区生产治安调解委员会为过渡政权。是年4月15日,凉山工委直属工作队进驻柳洪地区。5月7日,正式划设巴普、牛牛坝、井叶特西、侯播乃拖、哈古以达、柳洪6个区,并相继成立区生产治安调解委员会。9月,设甲谷区公所。 1956年1月21日,美姑县开展民改工作。在民改中分批划区设乡,进行基层政权建设,建立劳动人民协会(简称“劳协会”),代行区、乡政权。至1957年10月,全县共有7个区、38个乡。 1958年3月25日,瓦岗县古里拉达区所辖莫尼、拉木阿觉2个乡划入美姑县,隶甲谷区。同时将甲谷区所辖瓦古、尔其、尼立觉3个乡改隶柳洪区;牛牛坝的佐戈依达乡划归甲谷区。是年10月,全县调整行政区划,撤销井叶特西区和三河、侯足、西甘萨、干哈、小哈姑、毛各、尔哈、哈洛、卡来依甘、尔合、列侯、子威、佐戈依达、尼立觉、尼珠、依所解16个乡,增设龙门乡,试办巴普、牛牛坝2个乡级公社。乡村隶属关系相应变动。至是全县为6区、23乡、2公社。1959年6月洪溪县并入美姑县,美姑县原有政区未调整。原洪溪县的一、二、三、四区分别更名为洪溪、峨曲古、瓦侯、勒乌区。全县有10个区、35个乡、3个乡级人民公社(详见本志前面《美姑县行政区划图》1958年10月和1959年12月两图)。 1960年,巴普、峨曲古区各建为区人民公社,下属7乡(公社)改为大队;觉洛、农作、合姑洛、井叶特西、典补、柳洪、依果觉、九口、侯播乃拖9个乡建为乡级人民公社;勒乌区更名为西河区;巴普区的布兹列拖乡更名为山岗乡。1961年,全县各公社停办,恢复区乡建制。仅将巴普区公社的巴普大队改建为巴普公社(乡级公社)。全县仍为10个区37个乡、1个乡级公社。1962年8月,恢复子威乡建制,。隶甲谷区。恢复哈洛乡建制,属牛牛坝区。全县有10个区、39个乡、1个公社。1963年4月1日,撤销哈古以达区,所辖觉洛、井叶特西乡划入巴普区;拖木、龙门2个乡改隶峨曲古区,全县为9个区,乡、公社未变。1964年2月1日,西河区划归峨边县,减少4个乡,全县有8个区、35个乡、1个公社。 1967年1月,区、乡政权普遍瘫痪。1968年4—9月,各区、乡(公社)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革委会)。 建县前境内无城镇,均系农村人口。1952年建县后,始有政府机关干部、商贸职工、医务人员等城镇人口,随着地方工业、文化、教育、交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城镇人口逐渐增加。 1970年12月,牛牛坝区恢复尔合乡建制,更乡名为永新乡;恢复佐戈依达乡建制,更名为新桥乡。全县共有37个乡、1个公社。1972年春,觉洛、山岗、典补、牛牛坝、佐戈依达、九口、尔库、拉木阿觉、柳洪、乐约、甘古、苏洛、峨曲古、龙门、瓦西、依果觉、树窝共17个乡改建为公社。是年5月,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恢复卡来依甘乡,更名为前进乡,隶牛牛坝区;恢复西甘萨乡,属巴普区;新建大桥(洛俄依甘)公社,隶甲谷区;新建团结(哈姑)乡,隶峨曲古区;重建普及(塔古)乡,属洪溪区。是年,全县有8个区、24个乡、19个公社。1973年4月,侯古莫、前进2个乡改建为人民公社。8月,复置阿尼木乡,建为公社,隶洪溪区。9月,新置联合(洛莫依达)乡,隶甲谷区,全县共23个乡、22个公社。1974年,全县“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均设革委会。至年底,全县共有8个区、45个公社。1981年7月12日,全县公社革委会统一改称为公社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 1984年7月,全县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建制,建立乡人民政府。是年8月1日,巴普乡改建为巴普镇,设镇人民政府,直隶县人民政府领导。至1990年底,全县共有8个区、1个镇、44个乡。 经济建设 解放前,境内经济属奴隶社会私有制经济,以农业为主,零星家庭手工制作,仅限于自用,未形成社会产业。农业生产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全境无城镇集市,无商业、交通、邮电设施,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解放初期,党和人民政府为支持发展民族地区经济,通过调解冤家纠纷,劝导不种罂粟,发放社会救济,投放无息贷款;修筑驿道、公路,集运紧缺粮食、食盐等物资;开展民族贸易;兴办为农业服务的地方工业等一系列措施,使境内农牧业生产起步发展。民改结束后,人民政府逐步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使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邮电等逐步发展。至1978年,全县社会总产值为2710万元(80年价,下同),其中工业产值681万元,农业产值1522万元,其它产值507万元。1979年后,随着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县内经济进入历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至1990年末,社会总产值达6776万元(为1978年的4倍,年递增12.42%),其中工业1368万元,农业4354万元,其它产值1054万元。 1958年始办工业,是年工业产值24万元(80年价,下同),农业产值84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为872万元。“二五”计划期间,经过调整整顿国民经济,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1299万元,比1958年增加48.96%,年递增5.85%,其中工业总产值59万元,比1958年增长1.46倍;农业产值1240万元,比1958年上升46.23%。“三五”、“四五”计划期间,受“文革”影响,增长缓慢。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2051万元,较“二五”期末上升57.89%,年递增4.67%,其中工业产值252万元,年递增15.63%;农业产值1799万元,年递增3.79%。“五五”计划期间,经过拨乱反正,整顿经济秩序,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2587万元,比1975年增长26.13%,年递增4.75%,其中工业产值564万元,比1975年上升1.24倍;农业产值2023万元,增长12.45%。“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5),农村实行体制改革,进一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起步,期末工农业总产值4495万元,较“五五”计划期末增长73.75%,其中,工业产值1090万元,农业产值3405万元。“七五”计划期间(1986~1990),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722万元,为 1958年的5.56倍,为1978年的2.6倍,其中工业产值1368万元,为1958年的56.8倍,为1978年的2倍;农业产值4354万元,为1958年的5.13倍,为1978年的2.86倍。 1958年,县办工业总产值24万元(80年价,下同),其中国营15.43万元,集体8.57万元,比重为64:36;重工业19.46万元,轻工业4.54万元,比重为81:19。1966~1975年,县内发展“五小”(小煤窑、小冶铁、小化肥、小水泥、小机械)工业。至1975年底,工业总产值增至252万元,其中国营221万元,集体31万元,比重为88:12;重工业187万元,轻工业65万元,比重为74:26。80年代期间,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工业内部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1990年,工业总产值为1368万元,其中国营881万元,集体332万元,个体155万元,比重为65:24:11;重工业937万元,轻工业431万元,比重为68:32。 195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582万元(80年价,下同)。其中种植业352万元,畜牧业171万元,比重为64:36。1957年农林牧副渔开始全面发展,总产值上升为709万元。此后,因受农业体制的影响,农业产值长期徘徊不前。至1975年农业总产值 1799万元,种植、林、牧、副、渔业比重为69:8.5:18:4:0.5。1981~1985年,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1985年,农业总产值3405万元。种植、林、牧、副、渔业比重为51.8:7.5:25:15.6:0.1。1990年底,农业总产值4354万元,其中种植业1756万元,牧业1451万元,林业358万元,副、渔业785万元,种植、林、牧、副、渔比重为40.4:8.2:33.3:18.1 1978年前无专项统计资料。197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80年价,下同)为1804万元。1990年为4491万元,增长1.49倍,年均递增7.9%。国民收入1978年为1527万元,1990年为3852万元,增长1.52倍,年均递增8.01%;国民人均收入1978年为125.09元,1990年为256.99元,增长1.05倍。 教育卫生 1958年10月,美姑县城关民族小学(校址甲谷)始办附设幼儿班,教师1名,招收幼儿18名。1961年9月,巴普区中心校(不久更名为县城关小学)附设幼儿班,入学幼儿18名,教师1名。1966年9月,洪溪区中心校附设幼儿班,幼儿20名,教师1名。197.4年8月,县城关小学附设幼儿班与县托儿所合并为机关幼儿园,由县委组织部和县文教局共同管理。1978年化工厂开办幼儿班,入学幼儿24名。翌年,巴普区中心校开办附设幼儿班,招收幼儿15名,有教师1名。 1981年6月,县机关幼儿园分设为县托儿所和县幼儿园,托儿所由县委组织部管,幼儿园由县文教局管。幼儿园有教学班4个,入园幼儿141名,按年龄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专任教师7名。幼儿教育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幼儿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开设体育、语言、计算、音乐、美术、游戏等课程。中、小班采用直观、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大班为幼儿进入小学打下学习基础,减少游戏时间。上课时数:小班每周6至8节,每节20分钟;中班每周10至11节,每节25分钟;大班每周12节,每节30分钟。幼儿每天在校学习5~6小时,学制3年。 第二节小学 1990年,县文教局着重恢复和加强乡中心校建设,力保高年级的学生数和教学质量。全县办有高年级的乡中心校29所,共34个班,学生1003名,全部实行半寄宿制。12月,经州政府检查验收,峨曲古乡普及小学教育达到基本要求,发给“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证书”,成为县第一个普及初等教育的乡。年底,全县有小学校187所,其中城镇8所,农村179所;有教学班448个(其中城镇39个);在校学生9748人,其中城镇1143名,农村8605名;在校学生中有女学生2949名;少数民族学生9490名。全县一年级99个班,2555名;二年级85个班,1961名;三年级77个班,1595名;四年级85个班,1740名;五年级55个班,1223名;六年级25个班,674名。学龄儿童入学率49.8%。开办三类寄宿制民族班的学校43所57个班,学生增至1732名。 第三节中学 1990年9月,城区新办“美姑县民族初级中学”,招生82名,两个班,集中住校食宿。国家每月补助每个学生生活费30元,有教职工14名。年底全县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附设初中2所;有教学班高中4个,初中28个(其中美姑县中学民族重点班2个);在校学生高中133名,初中783名(美姑县中学民族重点班81名);中学教职工119名,其中专任教师84名。 文化科技 1979~1981年,县畜牧局在瓦西乡设点进行绵羊改良杂交试验。经过三年工作,取得较好改良效益。1981年3月,获省农牧厅和凉山州畜牧局“绵羊杂交改良效益”四等奖。1981年春,县畜牧局采用高山野外绵羊人工授精技术,通过试验,取得高山野外绵羊人工授精成效。是年7月,获省农牧厅三等奖。 1983年9月,县畜牧局组织技术人员对瓦侯区牲畜硬蜱病进行调查,基本摸清硬蜱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危害情况,采取防治措施将疫情控制下来。翌年4月,获省农牧厅和州畜牧局科技进步四等奖。1985年,县兽医站阿都阿且用不同浓度的盐酸左旋咪唑对黄牛吸吮线虫病进行治疗试验,治愈率达100%。获省农牧厅和州畜牧局技术进步四等奖。1985~1986年,县畜牧局对羊“拉稀病”进行调查研究,查清致病原因,采取防治措施,使该病得到控制和消灭。1986年,被省农牧厅和凉山州畜牧局评为科技进步四等奖。1986~1987年,县畜牧局用驱虫新药丙硫咪唑防治羊寄生虫,在示范、试验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1987年3月,获省农牧厅和凉山州畜牧局科技进步四等奖。1987~1989年,县畜牧局应用兽医新技术在全县进行大面积综合防治羊寄生虫,并在全县广泛推广。实施项目:“配套推广先进技术,大面积防治羊寄生虫病”,获省农牧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9年,县畜牧兽医站引进瑞士生产的高效低毒新型杀螨剂进行小区域的防治试验,找出1:1000(250ppm)适合高寒地区防治羊螨病的最佳剂量,并在全县大面积推广。通过三年的努力,取得较大经济效益,获凉山州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1989~1990年,县畜牧局开展猪囊虫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研究工作,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生猪进行生前诊断,并对阳性猪采用丙硫咪唑进行防治,取得显著效果,获省农牧厅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4年,县畜牧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对县境内牲畜品种和草场资源的调查工作。调查结束后,申高尧等人编撰的《黄牛品种资源调查》和《草场资源调查》均获省农牧厅和州畜牧局科技进步四等奖。 特产资源 1949年,全县有常耕地20.06万亩。民改后,常耕地逐年扩大,最高年(1965)达29.21万亩。1976年后,常耕地基本稳定在25万亩左右。至1990年,全县农耕地总面积48.6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11.87%)。其中,常耕地243058亩,轮歇地243202亩。常耕地中旱地241580亩,水田1478亩。 全县林业用地163.73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39.96%)。其中森林面积59.12万亩。占林业用地的36.11%;灌木林地60.04万亩;疏林地9.3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1.6万亩;迹地5.79万亩;苗圃324亩;宜林荒地27.81万亩。森林集中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和北部地区的瓦侯、洪溪、侯播乃拖一带,其余地区为人工造林(含飞播林)或次生林。全县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为641.41万立方米。 全县草地面积174.84万亩,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2.68%。另有人工草地、农耕轮歇地等可利用地,草地面积共有193.35万亩。草地共有8类:亚高山草甸草地面积44.53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23.03%;高寒灌丛草地面积10.7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5.58%;高寒沼泽草地0.27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0.14%;山地疏林草地面积25.28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3.07%;山地灌丛草地面积25.27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3.07%;山地草丛草地18.86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75%;山地草甸草地面积25.8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13.34%;农隙地草地42.46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21.96%。 矿藏 县内初步勘探查明的主要矿藏有玄武岩、铜、铁、煤、硫、石灰石、石膏、铅、水晶等。 一、玄武岩 储量约38282.44亿吨。从大风顶,黄茅埂至龙头山一线,以及苏洛至尔合与昭觉交界的一线,均为峨眉山玄武岩出露。岩层厚度为221~834米。主要分布在大风顶、瓦尼窝、四季吉、瓦西、峨曲古、黄茅埂、合姑洛、农作、佐戈依达、子威、洛俄依甘、柳洪以及尔曲合普梁子、连渣果峨山脊以东一带。可分为上下两个喷发旋迥。上旋迥以杏仁状玄武岩为主,致密状次之,偶见斑状玄武岩;下旋迥以斑状玄武岩为主,杏仁状玄武岩次之;下部含玄武岩角砾或集块。致密状玄武岩和斑状玄武岩具有质坚、色美、抗腐蚀、光洁度高等优点,是建筑的优质饰面材料,尚未开发利用。 二、铜矿 县内铜矿分布较广,但零星分散。现暂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铜矿区。 北部铜矿区主要分布于瓦侯区境内。出露于典布洛背斜东翼,上层铜矿平均厚度1.06米。 中部铜矿区有合姑洛、农作铜矿区、井叶特西铜矿区、里沟铜矿区、巴古乡维勒觉后山铜矿区、牛牛坝铜矿区等。 南部铜矿区主要有莫尼乡境内的罗布采嘎铜矿区等。 全县铜矿蕴藏量尚未查清,50年代和80年代未有零星开采。 三、铁矿 北部有树窝乡的大湾点波洛铁矿区,储量452.5万吨,品位为69.6%。东部有瓦西乡里沟铁矿区,储量9.2万吨,品位为60%。中部有龙门铁矿区,品位高,储量尚未查明。“-”时期,在里沟、龙门建厂采矿,土法冶炼,60年代初停止生产。 四、铅 境内铅的储量不清,只在柳洪、乐约乡连接处发现有少量铅矿。80年代初始零星开采,1989年停止开采。 五、煤 县境内煤储量丰富。比较集中的有依果觉、牛牛坝、柳洪、依洛拉达、侯播乃拖、峨曲古、巴普、龙窝等地区。从南到北遍布县内各区,大部是无烟煤。已查明的储量为9298.26万吨。30多年来都在进行小规模开采。境内烟煤储量很少,主要分布在依洛拉达乡和子威乡地区。 六、石膏 县境内石膏储量3千万吨左右,晶位高、质量好。主要分布在巴古乡和井叶特西乡境内,多年来已进行部分开采,远销外地,因运输费用较高,销路不畅,时采时停。 此外,铝矾土、硫矿、水晶石等也有一定储量。 以下地名与美姑县面积相当:山西忻州原平市广西百色德保县西藏那曲申扎县下过乡福建龙岩连城县湖南衡阳衡阳县广东清远市清新县四川巴中巴州区陕西宝鸡市陈仓区贵州遵义绥阳县西藏昌都市左贡县中林卡乡云南大理州宾川县吉林延边州敦化市额穆镇

巴普镇
巴普镇
觉洛乡
觉洛乡
井叶特西乡
井叶特西乡
合姑洛乡
合姑洛乡
巴古乡
巴古乡
农作乡
农作乡
佐戈依达乡
佐戈依达乡
子威乡
子威乡
依洛拉达乡
依洛拉达乡
典补乡
典补乡
哈洛乡
哈洛乡
牛牛坝乡
牛牛坝乡
尔合乡
尔合乡
竹库乡
竹库乡
候古莫乡
候古莫乡
候播乃拖乡
候播乃拖乡
采红乡
采红乡
苏洛乡
苏洛乡
九口乡
九口乡
洛俄依甘乡
洛俄依甘乡
拉木阿觉乡
拉木阿觉乡
洛莫依达乡
洛莫依达乡
柳洪乡
柳洪乡
乐约乡
乐约乡
尔其乡
尔其乡
瓦西乡
瓦西乡
峨曲古乡
峨曲古乡
炳途乡
炳途乡
拖木乡
拖木乡
尼哈乡
尼哈乡
龙门乡
龙门乡
依果觉乡
依果觉乡
洒库乡
洒库乡
瓦西乡
瓦西乡
树窝乡
树窝乡
龙窝乡
龙窝乡

美姑县地区行政机构

中医管理局 中国致公党美姑县委员会 中心血站 中招办 九三学社 乡镇企业局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 二轻工业局 交通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人事局 人劳局 人口与计生委 人才市场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人民政府办公室 人民政府参事室 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人民政府研究室 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 人民防空办公室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体委 体育局 供电公司 供销社(供销联社) 信息产业局 信访局 党史研究室 公安局 公安消防局 公路总段 公路管理局 共青团委 共青团市委 农业局 农机所 农科所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 化工局 医疗保险局 卫生局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改委 台办 台盟 司法局 商务局 园林局 国土资源局(国土局) 国家保密局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有资产管理局 国际交流中心 图书馆 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 地方税务局(地税局) 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地震局 城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 外事侨务旅游局 外事局 外商服务中心 妇幼保健院 妇联 委党校 委台湾工作办公室 委宣传部 委政府招待办 委政法委员会 委政研室 委组织部 委统战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安监局 审计局 工业促进局 工业局 工商业联合会 工商局 工商联 工商行政管理局 市政管理委员会 干部培训中心 广播电视局 广电局 建设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站 归国华侨联合会 德育办 志愿者协会 总工会 房产管理局(房管局) 扶贫办 扶贫开发办公室 投资促进局 投资管理中心 拆迁办 招商局 招投标中心 政协委员会 政府办公室 政府口岸办公室 政府新闻办公室(外宣办) 政府采购办公室 教师进修中心 教科所 教育局 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文化局 文物局 新闻出版局 旅游局 无线电管理局 机关事务管理局 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局 机构编制委员会 机械工业局 林业局 武装部 民委 民建 民政局 民族宗教事务局 民营局 民进 民革 气象局 水产局 水利局 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水电管理局 海事局 海外联谊会 消费者委员会 渔政局 烟草局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版权局 物价局 电信分公司 电力局 电子工业局 电教中心 畜牧局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盐业局 监察局(监察室) 监狱管理局 知识产权局 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委) 科学技术局 科技局 科技开发服务中心 移动分公司 粮食局 精神文明办 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纪委监察局 经济信息中心 经济委员会 经贸委 统计局 编委 老干部局 老龄委 职教中心(办) 自考办 行政服务中心 规划局 计生委 财政局 质监局 质量技术监督局 路政中心 路政局 路政执法局 车管所 轻工业局 运输管理局 退安办 通信管理局 邮政局 邮政管理局 采购办 防雷办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美姑县景点列表

贡嘎山燕子崖
贡嘎山燕子崖

燕子崖:贡嘎山燕子沟景区景点,海拔3700米,是燕子沟景区海拔最高的综合服务处。 燕子崖 燕子崖又称燕子岩。 燕子岩是一块巨大陡峭的巨石。山涧水汽常年萦绕,每当雾气升腾之时,燕子岩被笼罩在变幻莫测的... [全部]

大风顶
大风顶

位于美姑县城东北方向的树窝、龙窝乡境内(只占保护层、部分 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张)、余为马边县介辖),距西昌市260公里,距美姑县城79公里,面积15950公顷。大风顶观日出、云海,有一览... [全部]

黄茅埂
黄茅埂

黄茅埂由北向南延伸,北起大风顶南至龙头山,全长98公里。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宛如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崇山峻岭之中,既是珍稀植物的大观园,又是保存完好的巨大原始自然景区,区内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成片的原始森林... [全部]

凉山黑竹沟
凉山黑竹沟

凉山黑竹沟简介 在四川省西南边上的小凉山区,360里-深处蕴藏着一个神秘的黑竹沟。 黑竹沟位于小凉山中段,峨边――美姑线山18公里处的密林深处。当地乡名:斯豁,即死亡之谷。“黑竹沟”为汉人定的名。由... [全部]

美姑县特产列表

美姑山羊
美姑山羊

美姑山羊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发现的一种高繁山羊类群。该品种是通过引进的两种山羊(一种称为九尔子羊,另一种称为马羊)与本地山羊杂交,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群众的自发选育而逐渐形成的... [全部]

美姑岩鹰鸡
美姑岩鹰鸡

历年来,美姑县非常重视岩鹰鸡这一宝贵资源,1998年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凉山州畜牧局、凉山州畜科所对岩鹰鸡进行了调查和品种整理后命名为“美姑岩鹰鸡”。 近年来,美姑县争取项目资金80余万元,对岩鹰鸡... [全部]

紫参
紫参

紫参属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高寒山区,营养价值极高,是消除人体高山反应的最佳药物。 别名 石见穿。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全体密被倒生的短柔毛或长柔毛。叶全体为单叶,卵形至披针形,长1.... [全部]

白魔芋
白魔芋

魔芋又名蒟蒻,是一种生长在海拔250—2500米的山间多年生草本植物。魔芋对生长环境有比较特殊的要求,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非洲等地,美洲和欧洲目前还没有种植的记载。从产量和规模上来看,魔芋主要集中分布... [全部]

多胎山羊
多胎山羊

多胎山羊是当地彝民族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饲养的地方优良山羊类群。美姑多胎山羊肉质细嫩,顺道鲜美,膻味轻,屠宰率、净肉率和产羔率均优于国内大多数山羊品种,具有很高的选育和开发利用价值,“十五”末期美姑多... [全部]